close

310243_10200386496037355_1473993064_n  

 

早餐吃Maison Kayser好爽。記得幾年前在微風百貨開賣的盛況嗎?貴婦級麵包,我剛剛在查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就是這一家,經典巴黎的麵包店。一邊咬著麥香十足的pain au chocolat,喝一口熱茶,打開電腦看著檢舉達人的案件分配表。恍神。然後開始想到下面的事情。

華人地區大都以「米飯」為主食,台灣亦是,不過國民黨接收台灣後有很長一段時間,米糧不足,常聽到父母說她們孩時只能吃稀飯,可見一斑。1962年政府推廣「以麵代米」,鼓勵國人改變飲食習慣以疏緩米食不足的狀況;1969年開始開設麵包烘焙的訓練班,引進機器,且宣傳推廣,而台灣穀物研究所也專注於改良小麥品質與精進烘焙技術。

要在短時間內改變國人飲食習慣不事件容易的事,所以從婦女與小孩下手,他們市相對容易接受新食物的群體,婦人方面就成立各種西點烘焙訓練班,小孩方面就是我們小時候常常吃的「營養早餐」,我記得國小時的營養早餐都是「統一麵包」(奶油餐包+果汁牛奶),其來有自,統一麵包與鼓研所是台灣麵包發展初期最大的兩個技術體系,統一麵包幾乎是台灣麵包技術的開創者之一,早年還可以時常看到路邊有「統一麵包店」(後來都轉型為7-11)。

在中後期,有幾間麵包店有特殊的意義存在,像是福利麵包、明星西點麵包、馬可先生麵包,都在台北地區麵包發展史中有位置,它們將麵包的概念、種類提升到更為多元化的階段。以馬可先生為例,貝果與全麥麵包等健康概念,就是這間麵包店帶入台灣。

然後,我最近走街頭,覺得麵包店突然又一個大轉型,走向符號消費,成為一種符號流通的世界,該模式是:引入或開創品牌、品牌神話、媒體傳播、人潮、展店。野上麵包、胖達人、吳寶春都是類似的模式,這當然跟行動通訊技術與社交平台有很大的關聯性,它們本身就是流動符號的技術(媒體即訊息)。

不過,就是因為資訊流動太過於普遍且快速,麵包店必須要在口感、外表、食品設計到裝潢、販售、行銷面面俱到,才能構成完整的符號複合體。所以對消費者而言,除了荷包以外,都是好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長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